在重慶市武隆區鳳來鎮高壽村桑茶產業基地,頭發花白、精神矍鑠,不顧雨后山路濕滑,健步走入田地間近距離查看桑樹苗生長情況的,就是向仲懷——中國工程院院士、西南大學蠶學與系統生物學研究所所長。
即將年滿85歲的他,受重慶市人力社保局邀請,作為領銜專家參與2022年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專家團“走進武隆”活動,為武隆區發展桑茶產業、促進鄉村振興提供技術指導和智力支持。
對于向仲懷來說,這不是一次簡單的走訪,而是時隔多年再次回家,回到自己生長的地方——高壽村。
農村大變樣,已經找不到我印象中的地方了。”向仲懷感慨道,同時認真叮囑當地負責人:“把思想放開點,把責任擔起來,切切實實帶動一方致富。”
情系家鄉 心系鄉親
送上致富經:“桑茶+養殖”多元化發展
高壽村海拔300-1000米,歷來就有種植桑樹的傳統,如今武隆區正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動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,為高壽村發展桑茶產業帶來了更大發展空間。
作為國際著名蠶學家、我國蠶學界唯一一位院士,向仲懷情系家鄉、心系鄉親,把桑樹產業帶到家鄉,切實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助力家鄉發展。前期就以個人名義,向高壽村捐贈了1萬棵桑樹苗,推動當地種植起800余畝桑樹。
5月19日,向仲懷一行來到高壽村,實地查看了桑樹苗生長、管理情況。目前,高壽村桑茶產業基地尚處于起步階段,向仲懷針對桑樹苗的養護、病蟲害的預防、灌溉施肥條件的落實等問題,提出了具體意見。
向仲懷對農耕產業發展給出建議
除了關切桑茶產業的發展外,向仲懷還鼓勵高壽村發展養殖業,做到農耕全面、特色發展。在考察完高壽村鄉村振興示范點,詳細了解“稻魚共養”情況后,他提出要在“水田里做功夫”,在提高稻米產量同時,養殖經濟價值高的螺螄和青蝦,以快速提高群眾收入。
記住鄉愁 留住鄉情
走好振興路:統籌村社培養產業帶頭人
桑,是高壽村振興的“金鑰匙”,也許更是向仲懷心中家鄉的代名詞。
這邊有一戶姓劉的人家”“那邊原來是養牛的”“那里還有一塊壩子,原來的小娃娃就在那里耍”在高壽村,向仲懷走進少年時居住的老院子。老屋變菜地、舊舍漸傾頹,在已然變樣的院子里,他一點一點尋找舊時房屋的模樣。
從1950年離家求學開始,向仲懷就很少回到自己年少時的家,但他牽掛家鄉的心始終未變。多年來,他充分發揮自身專家技術、資源優勢,多次回到武隆調研考察當地蠶桑產業、茶產業發展情況,與武隆區簽訂了武隆茶?萍紕撔率痉痘睾献骺蚣軈f議,還牽線搭橋加強武隆與川渝兩地其他區縣的合作,被聘為武隆區人民政府顧問。
向仲懷介紹老屋情況
“農村發展的最大問題,是鄉村振興工作如何真正落實。一定要以村為單位統籌行動,同時著力培養產業帶頭人,帶領大家共同致富。”高壽村里,一株株桑樹苗正在茁壯成長,但向仲懷的目光并沒有停留于此,而是放眼長遠,提出鄉村振興關鍵問題的解決方案,并鼓勵大家“天下事有難易乎?為之,則難者亦易矣。”
對于高壽村未來的發展,向仲懷給出建議:“特色產業帶動一方,同時也要留住農家味道、營造鄉土氣息,讓鄉村回歸樸實、回歸本真。”他愿意盡己所能,為服務家鄉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。
據了解,向仲懷幫扶高壽村只是此次雙城專家團“走進武隆”的項目之一。5月18日-20日,共有9名高層次專家攜團隊深入武隆,為農業、文旅、教育、衛生四大領域9個項目提供智力幫扶,將有力助推當地基層高質量發展。
院士檔案:
向仲懷
1937年7月生,男,漢族,重慶市武隆人。
1958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,日本信州大學工學博士,西南大學教授,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,西南大學蠶學與系統生物學研究所所長。曾任西南農業大學校長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、中國蠶學會理事長、重慶市第一屆科協主席。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。
長期從事家蠶基因資源研究,建成國際最大的家蠶基因資源庫,領導完成家蠶、微飽子、桑樹基因組計劃,研究論文分別在SCIENCE、Nature Communications等發表。
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、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、重慶市自然科學一等獎、日本蠶絲學會特別獎、中華農業科教獎等多項成果獎勵,榮獲全國優秀教師、重慶直轄10周年建設功臣、重慶市科技突出貢獻獎、全國先進工作者、振興重慶爭光貢獻獎等多項榮譽稱號。